标题: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简介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简介

发布时间:2024-11-28 15:50|栏目: 旅游攻略 |浏览次数:

吐鲁沟位于兰州市西北160公里处的永登县连城林内,属祁连山脉的东麓,是一以奇山秀水为主体的自然景观旅游区,被誉为“神话般的绿色山谷”。吐鲁沟曾为多民族杂居地区,这里受山地气候影响,降雨丰沛,沟内峰峦叠嶂,林木苍翠,曲径通幽,吐奇纳秀,成为一毫无人工雕凿的原始自然风景区。吐鲁沟1984年8月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7年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已成为兰州市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目的地。

图片1.png

甘肃省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永登县连城林区。总面积5846.7公顷,森林覆盖率49.2%。吐鲁沟地貌构造奇特,沟中巨石崔嵬,林木葱茏,峰峦叠翠,主景区蜿蜒约15公里,是一处集“幽、秀、险、奇”于一身而毫无人工斧凿痕迹的自然风景区。全园可划分为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三岔旅游村、大吐鲁沟地貌风景区、小吐鲁沟森林风景区和吐鲁沟掌草原游乐区五大景区。有天窗眼、藏龙洞、半月天、灯杆石、驼峰岭、三峰竞秀、幽谷琴音、石壁泻珠、通天门、百鸽堂、练功台、林海卧狮、青蟾观瀑等20多个主要景点。园区生物资源丰富,植物种类达1600余种,有星叶草、桃儿七、羽叶丁香、黄芪、苁蓉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还有林麝、蓝马鸡、猞猁、石羊等数十种动物。

吐鲁沟因峰奇石怪,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而又名“吐绿沟”。这里地貌徒刑奇特,风光秀丽,植被垂直分布极为明显,顶部是丰富的草场,辽阔的牧场,山腰林木矗立,山脚农田覆盖。园内地貌起伏剧烈,山势嶙峋,可充分欣赏自然风光,被誉为“神话般的绿色山谷”。

“吐鲁”是古代蒙语,意为“大,好”,或“美好的果园”。吐鲁沟曾为多民族杂居地区。这里受山地气候影响,降雨丰沛,沟内峰峦叠嶂,林木苍翠,曲径通幽,吐奇纳秀,成为一毫无人工雕凿的原始自然风景区。区内有发源于俄博峰的吐鲁河由西北向东南流过,至三岔汇合后,经前沟汇入大通河,沿河谷修有公路直通沟内,两岸步移景异,所象万千。

全园可划分为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小吐鲁沟森林风景区、三岔旅游村和吐鲁沟草原游乐区等景区,有大小景点47个,主景有驼峰岭、天窗眼、藏龙洞、弥勒石、通天门、金刚峰、七夕桥、灯杆石、练功台、青蟾观、石壁泻珠等20多个,形态各异,造型奇特,有“青城之幽,峨嵋之秀,华山之险、九寨之奇”的誉称。游客跨越大通河桥,即进入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从大桥至三岔旅游村6公里,便分成大小两沟,左侧是大吐鲁沟,全长14.7公里,是以奇特地貌风景为主的公园主要赏景区,共计有24处景点,峰、峦、崖、石,千姿百态,绝壁飞瀑,石崖泻珠,虽自天作,宛如人开。再上行,便到沟掌草原,为迷人的草原游览区。从三岔右行即进入小吐鲁沟林枢。沟长7公里,有12处景点。小区内有1,600多种树木花草,栖息着麝、跑鹿、蓝马鸡、猞猁、石羊等数十种珍稀动物,一片茫茫林海,古木参天,溪流淙淙,到处鸟语花香,俨然一自然画廊。其中星叶草、紫斑牡丹等几种属国家保护的珍稀濒临植物,蓝马鸡、麝等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柳花、鹿角菜、蘑菇、蕨菜被称为餐桌上的“四大山珍”。

吐鲁沟1984年8月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1997年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已成为兰州市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目的地。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对地处大西北牟兰州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不仅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而且是一外集观光、旅游、教学、科研、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浏览胜地。

地理位置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地处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连城林区腹地,距甘肃省兰州市、青海省西宁市均为160公里,属祁连山脉的东麓,总面积5848.4公顷。 

地形地貌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海拔1998——3165米。地貌徒刑奇特。分为前沟、后沟、小吐鲁沟三部分,前沟和后沟也被称为大吐鲁沟。被誉为“神话般的绿色山谷”。 

气候特征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深居内陆,地处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日照充足.冬季漫长且较寒冷,雨雪少;春季转瞬即逝,冷暖变化大;夏季短促,气温较高,但无酷暑;秋季降温快。年平均气温9.3℃,年温差和日温差较大。 

资源特点

受山地气候影响,降雨丰沛,沟内峰峦叠嶂,林木苍翠,曲径通幽,吐奇纳秀,成为无人工雕凿的原始自然风景区。沿河谷修有公路直通 沟内,两岸步移景异,气象万千。

资源分类

植物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园区植物种类达1600余种,园内有种子植物122科,1614种。其中乔木103种,灌木261种,草本1250种,盛产柳花,羊壮菌、鹿角菜、蘑菇、蕨菜等山珍。有星叶草、桃儿七、羽叶丁香、黄芪、苁蓉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景区内生长的柳花、鹿角菜、蘑菇、蕨菜被称为餐桌上的“四大山珍”。 

动物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栖息着麝、跑鹿、蓝马鸡、猞猁、石羊等数十种珍稀动物,其中蓝马鸡、麝等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旅游景点

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全园可划分为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三岔旅游村、大吐鲁沟地貌风景区、小吐鲁沟森林风景区和吐鲁沟掌草原游乐区五大景区。有天窗眼、藏龙洞、半月天、灯杆石、驼峰岭、三峰竞秀、幽谷琴音、石壁泻珠、通天门、百鸽堂、练功台、林海卧狮、青蟾观瀑等20多个主要景点。 

旅游信息

门票参考: 50元

开放时间: 08:00~17:00

适宜季节: 夏秋季

建议游玩时间: 4-5小时

旅游景区级别: 4A

森林公园等级: 国家级(1992年建园)

所在地/隶属: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连城镇

免费政策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景区在恢复运营后,对全国所有医护人员实行免费开放,直至2020年底。

最佳旅游时间

6、7、8、9、10、11、月份去最好,也就是说,夏天和秋季去能够得到最好的观光体验。

交通指南

景区虽然在甘肃,但是距离兰州市或者青海的西宁市距离都为160公里,游客从兰州汽车西站坐汽车到窑街,然后找当地的私人运营小面包车直接到吐鲁沟。也可兰州汽车西站坐去连城的车,然后在连城倒车直接去吐鲁沟。

路线游客跨越大通河桥,即进入前吐鲁沟森林风景区。从大桥至三岔旅游村6公里,便分成大小两沟,左侧是大吐鲁沟,全长14.7公里,是以奇特地貌风景为主的公园主要赏景区,共计有24处景点,峰、峦、崖、石,千姿百态,绝壁飞瀑,石崖泻珠,虽自天作,宛如人开。再上行,便到沟掌草原,为迷人的草原游览区。从三岔右行即进入小吐鲁沟林区。

特色美食

兰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悠久的历史,重要的地理位置,居民的多样性等,创造了兰州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兰州既有自成体系的地方大菜-——陇菜,又有特色浓郁、品种繁多的地方风味小吃,还有来自大江南北四面八方的川菜、鲁菜、京菜等著名的菜肴,吃的花样之多,内容之丰富,成为旅游兰州的一大快事。兰州人好食,尤其偏爱酸辣食品,对川味菜肴和火锅更是情有独钟。市内各大名菜佳肴和民族风味餐饮一应俱全,景扬楼、悦宾楼、峨嵋川菜馆和徽菜馆,是当地最有名的四大店,这里的烤小猪、千层牛肉饼等味美价廉。此外,以兰州特产的瓜果和其它原料制成的风味菜肴,如百合桃、瓤白兰瓜、金城八宝瓜雕、金鱼发菜、雪山驼掌、油爆驼峰、黄花炖鸭等闻名遐迩。

兰州的名酒家、名饭庄大多集中在市中心的庆阳路和酒泉路一带,这里商店林立,饭馆连绵,是名符其实的“商业路、食品街”。人们在这里可以品茶会友,也可以设宴聚酌,遍尝兰州的美味佳肴、精美点心。

兰州的风味小吃多以面食为主,除闻名全国的兰州清汤牛肉面外,主要有名的还有酿皮子、热冬果、灰豆子、陈春麻辣粉、臊子面、甜醅、油炒粉、猪脏面、炒面片、拉条子、浆水面等家常小吃。

漫步在小吃街上,爆、炒、煎、煮,声色香味,引人食欲。叫一碗牛肉面、来一盘千层牛肉饼、尝一尝灰豆子,即刻遂了心愿;酸甜辛辣、脆软热凉,尽可如你所意。除上述之外,什么凉粉子、锅盔、糖油糕、晶糕、油炸洋芋片、酶饼、煎饼、蒸饺、水晶包子、锅贴、油茶、猫耳朵、鱼儿钻沙、馓子、羊杂碎、豆腐脑、鸡丝馄饨、羊肉泡馍、高三酱肉、静宁烧鸡……还有炸土豆片、鸡肉串、羊肉串、砂锅子,再加上兰州小吃家族的新成员:麻辣烫、四川担担面、绍丝面……至于西洋品种的汉堡包、三明治、咖啡牛奶、冰激淋……,纵无法遍吃,只看一看、闻一闻,也会垂涎流津,心满意足。

兰州有许多小吃街,如农民巷、和政路、铁路新村市场、西关什字、小西湖、建兰路等,营业时间一般从早晨可持续到子夜,有些摊点更是昼夜都营业。

饮食习俗

兰州人粗犷豪放,聚餐必饮白酒,多喝至半酣方归。外地游客如与兰州的亲朋聚餐,大可开怀豪饮,不必拘泥小节。兰州西凉大曲、金微酒和肃北马奶酒都是当地知名的品种,你喝得越多,主人会越高兴。

旅游购物

兰州是甘肃的理想购物之处,这里云集了全省旅游工艺精品、土特产品。你可以到中心广场,或者到铁路新村商业区、南关--西关商业区去逛逛走走,相信会有不小的收获。那里是兰州市最重要的商业区,大型商厦林立,特产,传统工艺品,现代旅游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值得一去的地方还有火车西站附近的西津路商业区,那里的酒泉夜光杯(又名玉石杯)最为著名。

吐鲁沟1984年8月1日正式对游人开放,1992年被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1997年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公园十大标兵,已成为兰州市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目的地。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对地处大西北牟兰州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绿色宝库”,不仅发挥着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而且是一外集观光、旅游、教学、科研、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浏览胜地。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图片7.png

图片8.png

图片9.png

以上图片来自互联网

来源:360百科

Copyright © 2023-2024 甘肃经贸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陇ICP备2023002425号 甘公网安备: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17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