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敦煌月牙泉

​敦煌月牙泉

发布时间:2023-11-16 17:02|栏目: 中华老字号 |浏览次数:

图片1.png

敦煌月牙泉

月牙泉距敦煌城南五公里,处在鸣沙山的环抱之中,因泉似该馆为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以其独特的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自然奇观而闻名于世。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风景名胜四十佳之一,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2005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主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鸣沙山荣获“中国最美的五大沙漠”称号。

月牙泉古名沙井,据史料记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对其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辛氏《三秦记》:“河西有沙角山……又山之阳有一泉,云是沙井,绵历古今,沙不填之。”其后历代少有资料,到清朝雍正年间始见有“渥洼地”或“月牙泉”的记载。关于月牙泉的成因,从地质学的角度讲,有三种解释:一曰古河道残留湖泊,二曰地质矿产部兰州水文地质中心调查研究认为,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质断层构中的渗泉,三曰风蚀湖。根据地质矿产部兰州水文地质中心调查研究认为,月牙泉的形成主要取决于月牙泉本身的地质结构,泉湖低洼的地形条件和敦煌城及南部区域性地下水位的高定位三个方面的因素。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敦煌城及其南部地下水位约高出目前水位10米左右,在这种较高水位条件下,西北部平原区地下水通过地下径流进入泉域后,在地形较低的洼地溢出地表,即形成了月牙泉。可以说较高的区域性地下水位是月牙泉形成的重要条件,亦是月牙泉保持数千年长期不干涸的基本保证。

图片2.png

月牙泉在有限的史料记载和诗词歌赋中,一直是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水草丰茂,与鸣沙山相映成趣,当地老百姓中有铁背鱼、七星草和五色沙三件宝的说法。1960年月牙泉最大水深9米,湖水面积22.5亩。从 1960年至1980年,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最大水深下降至2.5米,平均每年下降33厘米,泉水面积减小到9.8亩。1980年至1999年,最大水深下降到1.49米。到2004年月牙泉水位已下降至1.3米,泉水面积减小到7.8亩,月牙泉面临着干涸枯竭的危险。

图片3.png

月牙泉水位的下降,引起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参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时,曾多次指出,要加强对月牙泉水位下降的治理。历届省市领导对月牙泉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国内外媒体对月牙泉治理工作也倍加关注,历届敦煌市委、市政府都把月牙泉治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来抓,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先后对月牙泉进缝间流行了两次掏沙清淤,使月牙泉水域面积由5540平方米增加到5890平方米。从2001年开始,在月牙泉西山800米处和东边500米处征地300亩建成水池两座,共80亩,在农业用水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每年调济党河水600万立方米进行渗灌补水。这一方案的实施,使月牙泉水位保持了相对稳定,初步扼制了月牙泉水位急剧下降的势头。

近年来,敦煌市委、市政府立足丰富独特的资源优势,坚持“旅摸游立市”战略,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斥资1.2亿元,恢复修建了月泉阁等古建筑群,建成了市区至月牙泉景区旅游道路,组织实施了月牙泉回灌补水等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开发了骑骆驼登山看日出日落、跳伞、滑沙、自驾车沙漠越、沙疗等娱乐性强的旅游活动和服务项目,使游客不仅能够享受到赤足登沙山的乐趣,还能观赏到神秘莫测的沙漠奇观、文物荟萃的人文景观,体验到沙漠探险的激情。

随着景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和旅游活动服务项目的增加,前来游览观光的中外游客与日俱增,年均增幅达到10%~20%。2005年景泉水区接待中外游客45.3万人次,外宾占游客总量的20%,旅游旺季日接待量达6000人次以上。2006年,景区接待游客达 55万人次以上。

Copyright © 2023 甘肃省连心桥经贸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ICP备案号:陇ICP备2023002425号 甘公网安备:甘公网安备62010502001729号